在芜湖冬季进行地暖回填施工时,需通过材料优化、工艺控制及科学养护三方面保障抗冻性与施工质量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材料优化提升抗冻性
1. 水泥选型:采用P.O 42.5及以上标号硅酸盐水泥,其水化热高、早期强度发展快,可缩短低温环境下的凝结时间。
2. 骨料级配:使用含泥量<1%的中粗砂与5-10mm级配碎石,通过优化颗粒级配减少空隙率,提升密实度。
3. 外加剂复配:掺入复合型防冻剂(含、等组分),使混凝土液相冰点降至-15℃;同步添加聚羧酸减水剂降低水灰比至0.45以下,减少自由水含量。
4. 纤维增强:按0.9-1.2kg/m³掺入聚纤维,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抑制塑性收缩裂缝,提升抗冻融循环能力(可达F150等级)。
二、低温施工工艺控制
1. 热工计算:根据《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》(JGJ/T104)进行配合比热工计算,确保入模温度≥10℃。采用60℃热水拌合,骨料预热至5℃以上。
2. 分段施工:单次浇筑面积控制在30㎡内,采用跳仓法施工,间隔时间≤2小时。振捣采用50Hz高频振捣器,确保密实度>95%。
3. 环境控制:搭设装配式保温棚,内部采用燃油热风机维持环境温度>5℃,风速控制<3m/s。
三、全过程科学养护
1. 蓄热养护:初凝后立即覆盖复合保温层(0.1mm塑料薄膜+50mm阻燃棉被),利用水泥水化热维持内部温度>10℃持续72小时。
2. 动态监测: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芯部温度,当昼夜温差>15℃时启用红外加热毯辅助控温。
3. 强度管控:采用早强型配合比,确保3d强度≥12MPa、7d强度≥设计强度70%,抗压试块同条件养护,达标后方可撤除保温。
通过上述技术措施,可有效保障-5℃环境下的回填层质量,28d强度达C20标准,导热系数稳定在1.8W/(m·K)以上,确保地暖系统冬季运行效能。施工中需特别注意界面处理,浇筑前对加热管施加0.6MPa预压力,防止混凝土收缩导致管材变形。
